火把节的资料(火把节的资料)

1、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"星回节",俗有“星回于天而除夕”之说。

2、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: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,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;一说出自《南诏野史》及师范《滇系》,这两书载: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,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,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,夫不从而被杀,慈善闭城死,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。

3、 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
4、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,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,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,节期二三天。

5、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。

6、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,以保人畜平安。

7、节庆期间,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,到村寨田间活动,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,除秽求吉;或唱歌、跳舞、赛马、斗牛、摔跤;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,彻夜狂欢。

8、现在,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,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,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。

9、 “火把节”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,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,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的活动。

10、当晚,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,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,书写一些吉祥语句,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,捕灭虫害。

11、此外还有"绕三灵"、"耍海会"、划船、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。

12、 每年的农历6月24日,在著名的航天城、“月城”西昌,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,载歌载舞,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、赛马、摔交、射箭的比赛,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,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。

13、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,自汉唐起,已沿袭一千多年。

14、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,历时三天。

15、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,内容丰富,优美动人。

16、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: 一、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(彝族神话中的天神)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,人们在支格阿鲁(彝族神话中的英雄)率领下毫不畏惧,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,战胜了天神,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,代代相传。

17、 二、书伦撰修《西昌县志》载:……唐开元间,有邓耿诏者,六诏之一也。

18、南诏欲并五诏,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。

19、邓耿妻慈善,惧难止夫勿行,不听,乃以铁钏约夫,背而别。

20、比至南诏,火其楼,诸诏寻夫骸不可识,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。

21、南诏异其惠,以币聘之,善以夫未葬为辞,既葬乃于樱城自守。

22、南诏以兵围之,三月食尽,善盛服端坐饿以死,南诏寻悔,旌其城曰德源。

23、今滇俗6月24日,比户所松焉。

24、燎长丈余,入夜争先燃之,用以照田祈年,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。

25、戚友会聚,剁牲饮酒,夷汉同之……。

26、正如《西昌县志.文艺志》(建昌竹枝词)所载:赴宴先知去不回,柴楼烟冷尚余哀,而今火树沿成俗,忍使冰心化作灰;慧心早卜去难回,赠到金杯隐自哀。

27、千古人犹照亮节,吞来六诏已成灰。

28、 三、远古的时候,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,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,狼狈地逃到天上,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,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,迁怒于人间,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,危害人民,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,战胜了天神,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,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。

29、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,届时家家饮酒、吃坨坨肉、并杀牲以祭祖先。

30、人们穿新衣,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,男人们参加斗牛、羊、鸡、赛马、摔跤;妇女则唱歌,吹口弦,弹月琴。

31、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;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,火光一片,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,打着火把,喝酒、唱歌跳舞,一直玩到天亮结束。

32、 火把节探源 山寨里的火把节之夜 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又到了。

33、关于这一节日的来源,千百年来众说纷纭。

34、有一种新的观点:这个节日来自于古老的历法,与炎帝有关——— 扑朔迷离的传说 云南省的彝、白、僳僳、纳西、普米、哈尼等少数民族,有一个共同的节日—火把节。

35、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,有许多不同的说法。

36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彝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摔跤,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,天神大怒之下,派蝗虫到人间讨回命债。

37、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,人们用火把烧死蝗虫,但蝗虫越来越多,只好与天神达成协议,人间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给天神赔偿犏牛、羯羊、鸡、鸡蛋、蘸水等物,白天用阳光照着赔,夜间用火把照着赔。

38、从此,火把节流传下来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39、 丽江纳西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,派火神去烧毁人间,火神来到人间,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背着一个大孩子,牵着一个小孩子,天神问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,老人说大孩子是哥哥家的,哥嫂都死了,我应该更疼爱哥哥的独生子。

40、火神被感动了,回去骗玉皇大帝说已经烧掉了。

41、后来,玉皇大帝想看看烧掉的人间,才发现人间更美了,他杀死了火神,但火神拯救人间的心没有死,一滴心血跳出天门,落到雪山脚下一座庙里,被和尚用红布包好,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,血滴变成小娃娃对大家说,玉皇大帝要来放火,只有家家门前点起火把,一连点三个晚上,才能骗过玉皇大帝,免除灾难。

42、于是人们都点起火把,骗过了玉皇大帝。

43、人们为了纪念火神,同时防备玉皇大帝,年年到这时都点火把。

44、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45、 大理一带,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:“汉元封间,叶榆(今大理)妇阿南者,为酋长曼阿娜之妻。

46、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,欲妻南,南曰,能从三事当许汝:一做幕以祭故夫;一焚故夫衣,易新衣;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。

47、忠如其言。

48、明日,聚国人,张松幕祭其夫,下置火。

49、南藏刀出,俟炽,焚夫衣,即引刀自断其颈,仆火中。

50、时六月二十五日也,国人哀之,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,名为星回节。

51、” 昆明、大理还有唐代慈善夫人及火烧松明楼的传说。

52、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,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,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,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。

53、 火把节:古老历法的“活化石”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叫星回节。

54、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记载:唐时南诏(指南诏国统治者)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,是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。

55、 “星回”一词,《礼记·月令·季冬之月》上有记载:“是月也,日穷于次,月穷于纪,星回于天,数将几终。

56、岁且更始。

57、”孔颖达解释说:“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,每日虽周天一匝,早晚不同,至于此月,复其故处,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,故云星回于天。

58、” 《禄劝县志》载:“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,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,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。

59、会饮至旬余不息,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。

60、”陆次云在《峒溪县志》中也说“六月二十四日为年”。

61、纳西族也说“冬季春节为大,夏季火把节为大”。

62、这些记载,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,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,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

63、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,《礼记》和《玉溪编事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,不在夏季。

64、而《禄劝县志》和《峒溪县志》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,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。

65、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?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?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。

66、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《诗经》中,有一首著名的长诗《豳风·七月》,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。

67、其中的月、日两个字,使许多读《诗经》的人伤透脑筋,———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(而不是十二个月)的农事。

68、又反复讲到“一之日”,“二之日”,“三之日”,“四之日”这四天,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,后人读起来很吃力。

69、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古代历法的问题,与古代的星回节(火把节)密切相关。

70、 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,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(公历)和阴历历法(农历)并不相同。

71、《七月》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,只涉及十个月,原因是当时以“一年十个月,一月36天,5天为过年日”的古历法“火历”记年记时。

72、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,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。

73、“七月流火”之“火”,古人又称之为“大火”、“商星”、“鹑火”、“大辰”,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,有三颗星(心宿),并认为“心宿三星,天之正位也(《宋史·天文志·三》)”,因而设专人“火正”,把它作为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,制定出“大火南中”之月(六月)为正月的“火历”(庞朴《火历初探》)。

74、在以“火历”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,“大火南中”的六月,正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“岁末年首”。

75、一年十个月,一个月36天,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,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。

76、正因为是“火”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,所以叫做星回节。

77、“火历”的历史痕迹,还保留在“天上有十个太阳”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。

78、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。

79、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记载:“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草木,而民无所食……尧乃使羿……上射十日……民皆喜,置尧以为天子……”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: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“火历”的历法变革,射下九个太阳,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,是对废除“火历”,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。

80、而与后羿有关的“嫦羲(嫦娥,神话中是后羿之妻)生下十二个月亮”的传说,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。

81、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,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———十是火历的月数,十二是阴历的月数,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,形成六十年一甲子(周期)的纪年法。

82、 火把节: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火历或者叫做十月历,是中国西部、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。

83、它的来源,可以追溯到“炎黄”时代的炎帝。

84、《管子·轻重篇》说:“炎帝作钻燧生火”。

85、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说:“炎帝氏以火纪(记年),故为火师而火名”。

86、《左传·哀公九年》说:“炎帝为火师,姜姓其后也”。

87、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说:“炎帝死而为灶”。

88、《尸子》说:“燧人上观辰星,下察五木,以为火”。

89、《史记·三皇本纪》说:“炎帝,神农氏。

90、姜姓也……人身牛首,长于姜水,因以姓焉。

91、”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(钻燧生火),发明了火历(火师而火名),他是所有以羊(姜姓)、牛(人身牛首)、火(火师)为图腾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(姜姓其后),而且他还是崇拜火神(死而为灶)的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,观测星辰———发明用火———教民耕种———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,应该不是偶然的。

92、 因此,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,即“大火”最正和最偏的时节,一个在夏季,一个在冬季;其中夏季的星回节,是所有古羌(古代羌姜同义)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“年节”,是他们过年的节日。

93、这个节日的活动,与牛、羊、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。

94、实际上,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,都与远古的羌人有关,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,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,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,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,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,那就是炎帝,也拥有共同的图腾,那就是牛、羊、火。

95、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,那就是火把节———古代的星回节。

96、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———斗牛、杀羊、点火把、放天灯等等,实质内容只有一个,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———炎帝,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———牛、羊、火,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———刀耕火种。

97、 十月为一年,一月36天,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,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(比如彝族)中。

98、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各有各的特色内容。

99、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,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。

100、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,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。

101、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,与《玉溪编事》、《禄劝县志》、《峒溪县志》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102、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,但其“星回节”的说法,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。

103、 火把节四说 据传,农历6月24日,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,生活在云南的白、彝、普米、纳西等民族,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,届时,举办各种活动欢度。

104、种“太阳” 鹤庆西山片的白、彝族群众,每到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种“太阳”活动。

105、是日,人们在“打歌”场中心竖棵大火把,火把四周,堆放着堆堆干柴。

106、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、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。

107、太阳冒山之际,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,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,依次到“太阳”上“钻”木取火。

108、不管谁“钻”出了火星,众人便蜂拥而上,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、干树枝叶“接”点火种。

109、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,把柴堆点燃。

110、随即,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,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,称之种“太阳”。

111、太阳落山后,人们全汇聚到“打歌”场,在白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。

112、随之,环火把、火堆“打歌”,歌颂火给人的幸福,通宵达旦。

113、 耍火 居住在鹤庆、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,到了火把节之夜,要举办耍火活动。

114、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,系上成团、成束的红花,象征“红花火树如炬燃”。

115、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,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,载歌载舞,环“红花火树”唱颂一通。

116、 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,到了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。

117、据传,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,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。

118、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,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,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,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。

119、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,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。

120、 节日一大早,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,栽埋一棵大松树,象征昂姑咪的化身。

121、树上挂满小火把,村中有多少人口,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。

122、下午用牲礼祭过“化身”后,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“化身”点燃。

123、参加活动者,各从“化身”上取下一把小火把,也在“化身”上将其点燃。

124、尔后,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,环“化身”跳起锅庄舞,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。

125、礼赞过“化身”后,各人相约成组,手舞火把,穿舞于村寨、田野、山林间放声高歌。

126、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,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、五谷丰盛、村寨平安、事事如意……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,物产富庶。

127、据传,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。

128、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。

129、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,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,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。

130、为了纪念这一日子,每到这一天,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。

131、是时,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,环田地歌舞助兴,青年人在田间播种。

132、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,另有一番风味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"星回节",俗有“星回于天而除夕”之说。

133、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: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,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;一说出自《南诏野史》及师范《滇系》,这两书载: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,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,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,夫不从而被杀,慈善闭城死,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。

134、   民族   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
135、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,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,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,节期二三天。

136、  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。

137、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,以保人畜平安。

138、节庆期间,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,到村寨田间活动,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,除秽求吉;或唱歌、跳舞、赛马、斗牛、摔跤;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,彻夜狂欢。

139、现在,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,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,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。

140、   “火把节”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,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,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的活动。

141、当晚,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,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,书写一些吉祥语句,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,捕灭虫害。

142、此外还有"绕三灵"、"耍海会"、划船、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。

143、    每年的农历6月24日,在著名的航天城、“月城”西昌,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,载歌载舞,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、赛马、摔交、射箭的比赛,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,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。

144、  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,自汉唐起,已沿袭一千多年。

145、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,历时三天。

146、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,内容丰富,优美动人。

147、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:   一、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(彝族神话中的天神)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,人们在支格阿鲁(彝族神话中的英雄)率领下毫不畏惧,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,战胜了天神,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,代代相传。

148、   二、书伦撰修《西昌县志》载:……唐开元间,有邓耿诏者,六诏之一也。

149、南诏欲并五诏,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。

150、邓耿妻慈善,惧难止夫勿行,不听,乃以铁钏约夫,背而别。

151、比至南诏,火其楼,诸诏寻夫骸不可识,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。

152、南诏异其惠,以币聘之,善以夫未葬为辞,既葬乃于樱城自守。

153、南诏以兵围之,三月食尽,善盛服端坐饿以死,南诏寻悔,旌其城曰德源。

154、今滇俗6月24日,比户所松焉。

155、燎长丈余,入夜争先燃之,用以照田祈年,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。

156、戚友会聚,剁牲饮酒,夷汉同之……。

157、正如《西昌县志.文艺志》(建昌竹枝词)所载:赴宴先知去不回,柴楼烟冷尚余哀,而今火树沿成俗,忍使冰心化作灰;慧心早卜去难回,赠到金杯隐自哀。

158、千古人犹照亮节,吞来六诏已成灰。

159、   三、远古的时候,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,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,狼狈地逃到天上,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,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,迁怒于人间,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,危害人民,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,战胜了天神,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,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。

160、  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,届时家家饮酒、吃坨坨肉、并杀牲以祭祖先。

161、人们穿新衣,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,男人们参加斗牛、羊、鸡、赛马、摔跤;妇女则唱歌,吹口弦,弹月琴。

162、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;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,火光一片,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,打着火把,喝酒、唱歌跳舞,一直玩到天亮结束。

163、   火把节探源   山寨里的火把节之夜   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又到了。

164、关于这一节日的来源,千百年来众说纷纭。

165、有一种新的观点:这个节日来自于古老的历法,与炎帝有关———   扑朔迷离的传说   云南省的彝、白、僳僳、纳西、普米、哈尼等少数民族,有一个共同的节日—火把节。

166、  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,有许多不同的说法。

167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彝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摔跤,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,天神大怒之下,派蝗虫到人间讨回命债。

168、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,人们用火把烧死蝗虫,但蝗虫越来越多,只好与天神达成协议,人间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给天神赔偿犏牛、羯羊、鸡、鸡蛋、蘸水等物,白天用阳光照着赔,夜间用火把照着赔。

169、从此,火把节流传下来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170、   丽江纳西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,派火神去烧毁人间,火神来到人间,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背着一个大孩子,牵着一个小孩子,天神问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,老人说大孩子是哥哥家的,哥嫂都死了,我应该更疼爱哥哥的独生子。

171、火神被感动了,回去骗玉皇大帝说已经烧掉了。

172、后来,玉皇大帝想看看烧掉的人间,才发现人间更美了,他杀死了火神,但火神拯救人间的心没有死,一滴心血跳出天门,落到雪山脚下一座庙里,被和尚用红布包好,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,血滴变成小娃娃对大家说,玉皇大帝要来放火,只有家家门前点起火把,一连点三个晚上,才能骗过玉皇大帝,免除灾难。

173、于是人们都点起火把,骗过了玉皇大帝。

174、人们为了纪念火神,同时防备玉皇大帝,年年到这时都点火把。

175、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176、   大理一带,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:“汉元封间,叶榆(今大理)妇阿南者,为酋长曼阿娜之妻。

177、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,欲妻南,南曰,能从三事当许汝:一做幕以祭故夫;一焚故夫衣,易新衣;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。

178、忠如其言。

179、明日,聚国人,张松幕祭其夫,下置火。

180、南藏刀出,俟炽,焚夫衣,即引刀自断其颈,仆火中。

181、时六月二十五日也,国人哀之,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,名为星回节。

182、”   昆明、大理还有唐代慈善夫人及火烧松明楼的传说。

183、  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,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,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,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。

184、   火把节:古老历法的“活化石”  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叫星回节。

185、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记载:唐时南诏(指南诏国统治者)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,是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。

186、   “星回”一词,《礼记·月令·季冬之月》上有记载:“是月也,日穷于次,月穷于纪,星回于天,数将几终。

187、岁且更始。

188、”孔颖达解释说:“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,每日虽周天一匝,早晚不同,至于此月,复其故处,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,故云星回于天。

189、”   《禄劝县志》载:“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,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,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。

190、会饮至旬余不息,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。

191、”陆次云在《峒溪县志》中也说“六月二十四日为年”。

192、纳西族也说“冬季春节为大,夏季火把节为大”。

193、这些记载,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,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,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

194、  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,《礼记》和《玉溪编事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,不在夏季。

195、而《禄劝县志》和《峒溪县志》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,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。

196、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?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?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。

197、  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《诗经》中,有一首著名的长诗《豳风·七月》,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。

198、其中的月、日两个字,使许多读《诗经》的人伤透脑筋,———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(而不是十二个月)的农事。

199、又反复讲到“一之日”,“二之日”,“三之日”,“四之日”这四天,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,后人读起来很吃力。

200、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古代历法的问题,与古代的星回节(火把节)密切相关。

201、   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,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(公历)和阴历历法(农历)并不相同。

202、《七月》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,只涉及十个月,原因是当时以“一年十个月,一月36天,5天为过年日”的古历法“火历”记年记时。

203、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,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。

204、“七月流火”之“火”,古人又称之为“大火”、“商星”、“鹑火”、“大辰”,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,有三颗星(心宿),并认为“心宿三星,天之正位也(《宋史·天文志·三》)”,因而设专人“火正”,把它作为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,制定出“大火南中”之月(六月)为正月的“火历”(庞朴《火历初探》)。

205、在以“火历”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,“大火南中”的六月,正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“岁末年首”。

206、一年十个月,一个月36天,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,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。

207、正因为是“火”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,所以叫做星回节。

208、“火历”的历史痕迹,还保留在“天上有十个太阳”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。

209、  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。

210、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记载:“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草木,而民无所食……尧乃使羿……上射十日……民皆喜,置尧以为天子……”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: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“火历”的历法变革,射下九个太阳,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,是对废除“火历”,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。

211、而与后羿有关的“嫦羲(嫦娥,神话中是后羿之妻)生下十二个月亮”的传说,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。

212、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,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———十是火历的月数,十二是阴历的月数,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,形成六十年一甲子(周期)的纪年法。

213、   火把节: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  火历或者叫做十月历,是中国西部、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。

214、它的来源,可以追溯到“炎黄”时代的炎帝。

215、《管子·轻重篇》说:“炎帝作钻燧生火”。

216、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说:“炎帝氏以火纪(记年),故为火师而火名”。

217、《左传·哀公九年》说:“炎帝为火师,姜姓其后也”。

218、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说:“炎帝死而为灶”。

219、《尸子》说:“燧人上观辰星,下察五木,以为火”。

220、《史记·三皇本纪》说:“炎帝,神农氏。

221、姜姓也……人身牛首,长于姜水,因以姓焉。

222、”  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(钻燧生火),发明了火历(火师而火名),他是所有以羊(姜姓)、牛(人身牛首)、火(火师)为图腾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(姜姓其后),而且他还是崇拜火神(死而为灶)的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,观测星辰———发明用火———教民耕种———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,应该不是偶然的。

223、   因此,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,即“大火”最正和最偏的时节,一个在夏季,一个在冬季;其中夏季的星回节,是所有古羌(古代羌姜同义)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“年节”,是他们过年的节日。

224、这个节日的活动,与牛、羊、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。

225、实际上,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,都与远古的羌人有关,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,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,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,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,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,那就是炎帝,也拥有共同的图腾,那就是牛、羊、火。

226、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,那就是火把节———古代的星回节。

227、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———斗牛、杀羊、点火把、放天灯等等,实质内容只有一个,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———炎帝,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———牛、羊、火,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———刀耕火种。

228、   十月为一年,一月36天,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,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(比如彝族)中。

229、  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各有各的特色内容。

230、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,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。

231、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,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。

232、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,与《玉溪编事》、《禄劝县志》、《峒溪县志》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233、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,但其“星回节”的说法,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。

234、   火把节四说   据传,农历6月24日,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,生活在云南的白、彝、普米、纳西等民族,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,届时,举办各种活动欢度。

235、种“太阳”   鹤庆西山片的白、彝族群众,每到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种“太阳”活动。

236、是日,人们在“打歌”场中心竖棵大火把,火把四周,堆放着堆堆干柴。

237、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、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。

238、太阳冒山之际,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,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,依次到“太阳”上“钻”木取火。

239、不管谁“钻”出了火星,众人便蜂拥而上,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、干树枝叶“接”点火种。

240、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,把柴堆点燃。

241、随即,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,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,称之种“太阳”。

242、太阳落山后,人们全汇聚到“打歌”场,在白  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。

243、随之,环火把、火堆“打歌”,歌颂火给人的幸福,通宵达旦。

244、   耍火   居住在鹤庆、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,到了火把节之夜,要举办耍火活动。

245、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,系上成团、成束的红花,象征“红花火树如炬燃”。

246、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,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,载歌载舞,环“红花火树”唱颂一通。

247、   祭颂火神  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,到了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。

248、据传,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,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。

249、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,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,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,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。

250、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,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。

251、   节日一大早,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,栽埋一棵大松树,象征昂姑咪的化身。

252、树上挂满小火把,村中有多少人口,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。

253、下午用牲礼祭过“化身”后,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“化身”点燃。

254、参加活动者,各从“化身”上取下一把小火把,也在“化身”上将其点燃。

255、尔后,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,环“化身”跳起锅庄舞,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。

256、礼赞过“化身”后,各人相约成组,手舞火把,穿舞于村寨、田野、山林间放声高歌。

257、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,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、五谷丰盛、村寨平安、事事如意……  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,物产富庶。

258、据传,这。

1、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"星回节",俗有“星回于天而除夕”之说。

2、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: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,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;一说出自《南诏野史》及师范《滇系》,这两书载: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,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,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,夫不从而被杀,慈善闭城死,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。

3、 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
4、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,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,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,节期二三天。

5、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。

6、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,以保人畜平安。

7、节庆期间,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,到村寨田间活动,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,除秽求吉;或唱歌、跳舞、赛马、斗牛、摔跤;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,彻夜狂欢。

8、现在,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,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,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。

9、 “火把节”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,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,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的活动。

10、当晚,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,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,书写一些吉祥语句,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,捕灭虫害。

11、此外还有"绕三灵"、"耍海会"、划船、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。

12、 每年的农历6月24日,在著名的航天城、“月城”西昌,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,载歌载舞,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、赛马、摔交、射箭的比赛,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,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。

13、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,自汉唐起,已沿袭一千多年。

14、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,历时三天。

15、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,内容丰富,优美动人。

16、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: 一、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(彝族神话中的天神)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,人们在支格阿鲁(彝族神话中的英雄)率领下毫不畏惧,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,战胜了天神,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,代代相传。

17、 二、书伦撰修《西昌县志》载:……唐开元间,有邓耿诏者,六诏之一也。

18、南诏欲并五诏,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。

19、邓耿妻慈善,惧难止夫勿行,不听,乃以铁钏约夫,背而别。

20、比至南诏,火其楼,诸诏寻夫骸不可识,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。

21、南诏异其惠,以币聘之,善以夫未葬为辞,既葬乃于樱城自守。

22、南诏以兵围之,三月食尽,善盛服端坐饿以死,南诏寻悔,旌其城曰德源。

23、今滇俗6月24日,比户所松焉。

24、燎长丈余,入夜争先燃之,用以照田祈年,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。

25、戚友会聚,剁牲饮酒,夷汉同之……。

26、正如《西昌县志.文艺志》(建昌竹枝词)所载:赴宴先知去不回,柴楼烟冷尚余哀,而今火树沿成俗,忍使冰心化作灰;慧心早卜去难回,赠到金杯隐自哀。

27、千古人犹照亮节,吞来六诏已成灰。

28、 三、远古的时候,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,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,狼狈地逃到天上,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,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,迁怒于人间,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,危害人民,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,战胜了天神,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,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。

29、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,届时家家饮酒、吃坨坨肉、并杀牲以祭祖先。

30、人们穿新衣,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,男人们参加斗牛、羊、鸡、赛马、摔跤;妇女则唱歌,吹口弦,弹月琴。

31、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;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,火光一片,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,打着火把,喝酒、唱歌跳舞,一直玩到天亮结束。

32、 火把节探源 山寨里的火把节之夜 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又到了。

33、关于这一节日的来源,千百年来众说纷纭。

34、有一种新的观点:这个节日来自于古老的历法,与炎帝有关——— 扑朔迷离的传说 云南省的彝、白、僳僳、纳西、普米、哈尼等少数民族,有一个共同的节日—火把节。

35、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,有许多不同的说法。

36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彝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摔跤,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,天神大怒之下,派蝗虫到人间讨回命债。

37、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,人们用火把烧死蝗虫,但蝗虫越来越多,只好与天神达成协议,人间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给天神赔偿犏牛、羯羊、鸡、鸡蛋、蘸水等物,白天用阳光照着赔,夜间用火把照着赔。

38、从此,火把节流传下来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39、 丽江纳西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,派火神去烧毁人间,火神来到人间,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背着一个大孩子,牵着一个小孩子,天神问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,老人说大孩子是哥哥家的,哥嫂都死了,我应该更疼爱哥哥的独生子。

40、火神被感动了,回去骗玉皇大帝说已经烧掉了。

41、后来,玉皇大帝想看看烧掉的人间,才发现人间更美了,他杀死了火神,但火神拯救人间的心没有死,一滴心血跳出天门,落到雪山脚下一座庙里,被和尚用红布包好,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,血滴变成小娃娃对大家说,玉皇大帝要来放火,只有家家门前点起火把,一连点三个晚上,才能骗过玉皇大帝,免除灾难。

42、于是人们都点起火把,骗过了玉皇大帝。

43、人们为了纪念火神,同时防备玉皇大帝,年年到这时都点火把。

44、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45、 大理一带,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:“汉元封间,叶榆(今大理)妇阿南者,为酋长曼阿娜之妻。

46、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,欲妻南,南曰,能从三事当许汝:一做幕以祭故夫;一焚故夫衣,易新衣;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。

47、忠如其言。

48、明日,聚国人,张松幕祭其夫,下置火。

49、南藏刀出,俟炽,焚夫衣,即引刀自断其颈,仆火中。

50、时六月二十五日也,国人哀之,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,名为星回节。

51、” 昆明、大理还有唐代慈善夫人及火烧松明楼的传说。

52、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,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,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,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。

53、 火把节:古老历法的“活化石”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叫星回节。

54、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记载:唐时南诏(指南诏国统治者)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,是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。

55、 “星回”一词,《礼记·月令·季冬之月》上有记载:“是月也,日穷于次,月穷于纪,星回于天,数将几终。

56、岁且更始。

57、”孔颖达解释说:“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,每日虽周天一匝,早晚不同,至于此月,复其故处,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,故云星回于天。

58、” 《禄劝县志》载:“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,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,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。

59、会饮至旬余不息,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。

60、”陆次云在《峒溪县志》中也说“六月二十四日为年”。

61、纳西族也说“冬季春节为大,夏季火把节为大”。

62、这些记载,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,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,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

63、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,《礼记》和《玉溪编事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,不在夏季。

64、而《禄劝县志》和《峒溪县志》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,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。

65、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?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?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。

66、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《诗经》中,有一首著名的长诗《豳风·七月》,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。

67、其中的月、日两个字,使许多读《诗经》的人伤透脑筋,———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(而不是十二个月)的农事。

68、又反复讲到“一之日”,“二之日”,“三之日”,“四之日”这四天,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,后人读起来很吃力。

69、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古代历法的问题,与古代的星回节(火把节)密切相关。

70、 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,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(公历)和阴历历法(农历)并不相同。

71、《七月》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,只涉及十个月,原因是当时以“一年十个月,一月36天,5天为过年日”的古历法“火历”记年记时。

72、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,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。

73、“七月流火”之“火”,古人又称之为“大火”、“商星”、“鹑火”、“大辰”,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,有三颗星(心宿),并认为“心宿三星,天之正位也(《宋史·天文志·三》)”,因而设专人“火正”,把它作为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,制定出“大火南中”之月(六月)为正月的“火历”(庞朴《火历初探》)。

74、在以“火历”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,“大火南中”的六月,正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“岁末年首”。

75、一年十个月,一个月36天,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,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。

76、正因为是“火”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,所以叫做星回节。

77、“火历”的历史痕迹,还保留在“天上有十个太阳”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。

78、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。

79、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记载:“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草木,而民无所食……尧乃使羿……上射十日……民皆喜,置尧以为天子……”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: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“火历”的历法变革,射下九个太阳,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,是对废除“火历”,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。

80、而与后羿有关的“嫦羲(嫦娥,神话中是后羿之妻)生下十二个月亮”的传说,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。

81、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,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———十是火历的月数,十二是阴历的月数,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,形成六十年一甲子(周期)的纪年法。

82、 火把节: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火历或者叫做十月历,是中国西部、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。

83、它的来源,可以追溯到“炎黄”时代的炎帝。

84、《管子·轻重篇》说:“炎帝作钻燧生火”。

85、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说:“炎帝氏以火纪(记年),故为火师而火名”。

86、《左传·哀公九年》说:“炎帝为火师,姜姓其后也”。

87、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说:“炎帝死而为灶”。

88、《尸子》说:“燧人上观辰星,下察五木,以为火”。

89、《史记·三皇本纪》说:“炎帝,神农氏。

90、姜姓也……人身牛首,长于姜水,因以姓焉。

91、”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(钻燧生火),发明了火历(火师而火名),他是所有以羊(姜姓)、牛(人身牛首)、火(火师)为图腾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(姜姓其后),而且他还是崇拜火神(死而为灶)的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,观测星辰———发明用火———教民耕种———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,应该不是偶然的。

92、 因此,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,即“大火”最正和最偏的时节,一个在夏季,一个在冬季;其中夏季的星回节,是所有古羌(古代羌姜同义)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“年节”,是他们过年的节日。

93、这个节日的活动,与牛、羊、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。

94、实际上,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,都与远古的羌人有关,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,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,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,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,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,那就是炎帝,也拥有共同的图腾,那就是牛、羊、火。

95、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,那就是火把节———古代的星回节。

96、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———斗牛、杀羊、点火把、放天灯等等,实质内容只有一个,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———炎帝,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———牛、羊、火,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———刀耕火种。

97、 十月为一年,一月36天,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,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(比如彝族)中。

98、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各有各的特色内容。

99、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,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。

100、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,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。

101、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,与《玉溪编事》、《禄劝县志》、《峒溪县志》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102、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,但其“星回节”的说法,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。

103、 火把节四说 据传,农历6月24日,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,生活在云南的白、彝、普米、纳西等民族,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,届时,举办各种活动欢度。

104、种“太阳” 鹤庆西山片的白、彝族群众,每到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种“太阳”活动。

105、是日,人们在“打歌”场中心竖棵大火把,火把四周,堆放着堆堆干柴。

106、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、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。

107、太阳冒山之际,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,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,依次到“太阳”上“钻”木取火。

108、不管谁“钻”出了火星,众人便蜂拥而上,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、干树枝叶“接”点火种。

109、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,把柴堆点燃。

110、随即,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,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,称之种“太阳”。

111、太阳落山后,人们全汇聚到“打歌”场,在白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。

112、随之,环火把、火堆“打歌”,歌颂火给人的幸福,通宵达旦。

113、 耍火 居住在鹤庆、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,到了火把节之夜,要举办耍火活动。

114、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,系上成团、成束的红花,象征“红花火树如炬燃”。

115、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,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,载歌载舞,环“红花火树”唱颂一通。

116、 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,到了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。

117、据传,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,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。

118、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,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,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,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。

119、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,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。

120、 节日一大早,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,栽埋一棵大松树,象征昂姑咪的化身。

121、树上挂满小火把,村中有多少人口,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。

122、下午用牲礼祭过“化身”后,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“化身”点燃。

123、参加活动者,各从“化身”上取下一把小火把,也在“化身”上将其点燃。

124、尔后,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,环“化身”跳起锅庄舞,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。

125、礼赞过“化身”后,各人相约成组,手舞火把,穿舞于村寨、田野、山林间放声高歌。

126、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,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、五谷丰盛、村寨平安、事事如意……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,物产富庶。

127、据传,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。

128、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。

129、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,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,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。

130、为了纪念这一日子,每到这一天,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。

131、是时,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,环田地歌舞助兴,青年人在田间播种。

132、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,另有一番风味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"星回节",俗有“星回于天而除夕”之说。

133、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: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,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;一说出自《南诏野史》及师范《滇系》,这两书载: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,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,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,夫不从而被杀,慈善闭城死,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。

134、   民族   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。

135、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,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,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,节期二三天。

136、  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。

137、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,以保人畜平安。

138、节庆期间,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,到村寨田间活动,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,除秽求吉;或唱歌、跳舞、赛马、斗牛、摔跤;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,彻夜狂欢。

139、现在,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,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,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。

140、   “火把节”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,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,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的活动。

141、当晚,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,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,书写一些吉祥语句,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,捕灭虫害。

142、此外还有"绕三灵"、"耍海会"、划船、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。

143、    每年的农历6月24日,在著名的航天城、“月城”西昌,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,载歌载舞,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、赛马、摔交、射箭的比赛,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,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。

144、  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,自汉唐起,已沿袭一千多年。

145、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,历时三天。

146、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,内容丰富,优美动人。

147、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:   一、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(彝族神话中的天神)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,人们在支格阿鲁(彝族神话中的英雄)率领下毫不畏惧,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,战胜了天神,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,代代相传。

148、   二、书伦撰修《西昌县志》载:……唐开元间,有邓耿诏者,六诏之一也。

149、南诏欲并五诏,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。

150、邓耿妻慈善,惧难止夫勿行,不听,乃以铁钏约夫,背而别。

151、比至南诏,火其楼,诸诏寻夫骸不可识,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。

152、南诏异其惠,以币聘之,善以夫未葬为辞,既葬乃于樱城自守。

153、南诏以兵围之,三月食尽,善盛服端坐饿以死,南诏寻悔,旌其城曰德源。

154、今滇俗6月24日,比户所松焉。

155、燎长丈余,入夜争先燃之,用以照田祈年,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。

156、戚友会聚,剁牲饮酒,夷汉同之……。

157、正如《西昌县志.文艺志》(建昌竹枝词)所载:赴宴先知去不回,柴楼烟冷尚余哀,而今火树沿成俗,忍使冰心化作灰;慧心早卜去难回,赠到金杯隐自哀。

158、千古人犹照亮节,吞来六诏已成灰。

159、   三、远古的时候,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,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,狼狈地逃到天上,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,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,迁怒于人间,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,危害人民,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,战胜了天神,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,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。

160、  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,届时家家饮酒、吃坨坨肉、并杀牲以祭祖先。

161、人们穿新衣,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,男人们参加斗牛、羊、鸡、赛马、摔跤;妇女则唱歌,吹口弦,弹月琴。

162、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;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,火光一片,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,打着火把,喝酒、唱歌跳舞,一直玩到天亮结束。

163、   火把节探源   山寨里的火把节之夜   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又到了。

164、关于这一节日的来源,千百年来众说纷纭。

165、有一种新的观点:这个节日来自于古老的历法,与炎帝有关———   扑朔迷离的传说   云南省的彝、白、僳僳、纳西、普米、哈尼等少数民族,有一个共同的节日—火把节。

166、  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,有许多不同的说法。

167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彝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摔跤,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,天神大怒之下,派蝗虫到人间讨回命债。

168、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,人们用火把烧死蝗虫,但蝗虫越来越多,只好与天神达成协议,人间每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给天神赔偿犏牛、羯羊、鸡、鸡蛋、蘸水等物,白天用阳光照着赔,夜间用火把照着赔。

169、从此,火把节流传下来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170、   丽江纳西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: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,派火神去烧毁人间,火神来到人间,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背着一个大孩子,牵着一个小孩子,天神问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,老人说大孩子是哥哥家的,哥嫂都死了,我应该更疼爱哥哥的独生子。

171、火神被感动了,回去骗玉皇大帝说已经烧掉了。

172、后来,玉皇大帝想看看烧掉的人间,才发现人间更美了,他杀死了火神,但火神拯救人间的心没有死,一滴心血跳出天门,落到雪山脚下一座庙里,被和尚用红布包好,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,血滴变成小娃娃对大家说,玉皇大帝要来放火,只有家家门前点起火把,一连点三个晚上,才能骗过玉皇大帝,免除灾难。

173、于是人们都点起火把,骗过了玉皇大帝。

174、人们为了纪念火神,同时防备玉皇大帝,年年到这时都点火把。

175、(《新编丽江风物志》)。

176、   大理一带,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:“汉元封间,叶榆(今大理)妇阿南者,为酋长曼阿娜之妻。

177、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,欲妻南,南曰,能从三事当许汝:一做幕以祭故夫;一焚故夫衣,易新衣;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。

178、忠如其言。

179、明日,聚国人,张松幕祭其夫,下置火。

180、南藏刀出,俟炽,焚夫衣,即引刀自断其颈,仆火中。

181、时六月二十五日也,国人哀之,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,名为星回节。

182、”   昆明、大理还有唐代慈善夫人及火烧松明楼的传说。

183、  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,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,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,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。

184、   火把节:古老历法的“活化石”  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叫星回节。

185、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记载:唐时南诏(指南诏国统治者)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,是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。

186、   “星回”一词,《礼记·月令·季冬之月》上有记载:“是月也,日穷于次,月穷于纪,星回于天,数将几终。

187、岁且更始。

188、”孔颖达解释说:“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,每日虽周天一匝,早晚不同,至于此月,复其故处,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,故云星回于天。

189、”   《禄劝县志》载:“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,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,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。

190、会饮至旬余不息,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。

191、”陆次云在《峒溪县志》中也说“六月二十四日为年”。

192、纳西族也说“冬季春节为大,夏季火把节为大”。

193、这些记载,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,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,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

194、  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,《礼记》和《玉溪编事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,不在夏季。

195、而《禄劝县志》和《峒溪县志》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,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。

196、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?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?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。

197、  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《诗经》中,有一首著名的长诗《豳风·七月》,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。

198、其中的月、日两个字,使许多读《诗经》的人伤透脑筋,———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(而不是十二个月)的农事。

199、又反复讲到“一之日”,“二之日”,“三之日”,“四之日”这四天,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,后人读起来很吃力。

200、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古代历法的问题,与古代的星回节(火把节)密切相关。

201、   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,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(公历)和阴历历法(农历)并不相同。

202、《七月》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,只涉及十个月,原因是当时以“一年十个月,一月36天,5天为过年日”的古历法“火历”记年记时。

203、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,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。

204、“七月流火”之“火”,古人又称之为“大火”、“商星”、“鹑火”、“大辰”,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,有三颗星(心宿),并认为“心宿三星,天之正位也(《宋史·天文志·三》)”,因而设专人“火正”,把它作为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,制定出“大火南中”之月(六月)为正月的“火历”(庞朴《火历初探》)。

205、在以“火历”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,“大火南中”的六月,正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“岁末年首”。

206、一年十个月,一个月36天,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,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。

207、正因为是“火”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,所以叫做星回节。

208、“火历”的历史痕迹,还保留在“天上有十个太阳”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。

209、  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。

210、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记载:“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草木,而民无所食……尧乃使羿……上射十日……民皆喜,置尧以为天子……”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: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“火历”的历法变革,射下九个太阳,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,是对废除“火历”,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。

211、而与后羿有关的“嫦羲(嫦娥,神话中是后羿之妻)生下十二个月亮”的传说,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。

212、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,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———十是火历的月数,十二是阴历的月数,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,形成六十年一甲子(周期)的纪年法。

213、   火把节: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  火历或者叫做十月历,是中国西部、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。

214、它的来源,可以追溯到“炎黄”时代的炎帝。

215、《管子·轻重篇》说:“炎帝作钻燧生火”。

216、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说:“炎帝氏以火纪(记年),故为火师而火名”。

217、《左传·哀公九年》说:“炎帝为火师,姜姓其后也”。

218、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说:“炎帝死而为灶”。

219、《尸子》说:“燧人上观辰星,下察五木,以为火”。

220、《史记·三皇本纪》说:“炎帝,神农氏。

221、姜姓也……人身牛首,长于姜水,因以姓焉。

222、”  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(钻燧生火),发明了火历(火师而火名),他是所有以羊(姜姓)、牛(人身牛首)、火(火师)为图腾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(姜姓其后),而且他还是崇拜火神(死而为灶)的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,观测星辰———发明用火———教民耕种———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,应该不是偶然的。

223、   因此,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,即“大火”最正和最偏的时节,一个在夏季,一个在冬季;其中夏季的星回节,是所有古羌(古代羌姜同义)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“年节”,是他们过年的节日。

224、这个节日的活动,与牛、羊、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。

225、实际上,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,都与远古的羌人有关,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,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,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,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,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,那就是炎帝,也拥有共同的图腾,那就是牛、羊、火。

226、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,那就是火把节———古代的星回节。

227、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———斗牛、杀羊、点火把、放天灯等等,实质内容只有一个,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———炎帝,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———牛、羊、火,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———刀耕火种。

228、   十月为一年,一月36天,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,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(比如彝族)中。

229、  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各有各的特色内容。

230、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,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。

231、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,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。

232、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,与《玉溪编事》、《禄劝县志》、《峒溪县志》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233、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,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,但其“星回节”的说法,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。

234、   火把节四说   据传,农历6月24日,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,生活在云南的白、彝、普米、纳西等民族,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,届时,举办各种活动欢度。

235、种“太阳”   鹤庆西山片的白、彝族群众,每到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种“太阳”活动。

236、是日,人们在“打歌”场中心竖棵大火把,火把四周,堆放着堆堆干柴。

237、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、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。

238、太阳冒山之际,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,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,依次到“太阳”上“钻”木取火。

239、不管谁“钻”出了火星,众人便蜂拥而上,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、干树枝叶“接”点火种。

240、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,把柴堆点燃。

241、随即,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,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,称之种“太阳”。

242、太阳落山后,人们全汇聚到“打歌”场,在白  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。

243、随之,环火把、火堆“打歌”,歌颂火给人的幸福,通宵达旦。

244、   耍火   居住在鹤庆、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,到了火把节之夜,要举办耍火活动。

245、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,系上成团、成束的红花,象征“红花火树如炬燃”。

246、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,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,载歌载舞,环“红花火树”唱颂一通。

247、   祭颂火神  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,到了火把节这天,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。

248、据传,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,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。

249、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,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,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,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。

250、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,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。

251、   节日一大早,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,栽埋一棵大松树,象征昂姑咪的化身。

252、树上挂满小火把,村中有多少人口,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。

253、下午用牲礼祭过“化身”后,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“化身”点燃。

254、参加活动者,各从“化身”上取下一把小火把,也在“化身”上将其点燃。

255、尔后,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,环“化身”跳起锅庄舞,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。

256、礼赞过“化身”后,各人相约成组,手舞火把,穿舞于村寨、田野、山林间放声高歌。

257、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,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、五谷丰盛、村寨平安、事事如意……  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,物产富庶。

258、据传,这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李同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